| 外径允许偏差 
 
| 外径 da    mm | 外径允许偏差 |  
| ≤50 | ±0.5mm |  
| >50 | ±1%da |  
|  |  表4 壁厚允许偏差
 
| 外径da≤130mm | 外径da>130mm |  
| 壁厚S | 壁厚S |  
| S≤2·Sn | 2·Sn<S≤4·Sn | S>4·Sn | S≤0.05da | 0.05da<S≤0.11 da | S>0.11 da |  
| +15% -10% | +12.5% -10% | ±9% | +15% -10% | ±12.5% | ±10% |  
| 注:Sn为标准壁厚(见表1和表2) |  
|  |  表5 定尺长度的允许偏差
 
| 定尺长度 | 长度允许偏差 |  
| ≤ 6m | +10mm 0 |  
| > 6m | +15mm 0 |  
|  |  | 
| 3.4.2 钢管的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不得大于下列规定: 单根钢管        +10% -8%
 不少于10吨时的车载量  +10% -5%
 3.5 标记示例
 用St44.0钢制造的外径为76.1mm,壁厚为2.9mm的钢管其标记为: 钢管St44.0-76.1×2.9-Q/BQB 203-2003
 
 | 
| 4 技术要求 4.1 牌号和化学成分
 4.1.1 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(熔炼分析)应符合表6规定。经供需双方协商,可供应其它牌号的钢管。
 表6 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
 
| 牌 号 | 化    学    成    分      % |  
| C | Si | Mn | P | S | Cr | Ni | Cu |  
| St37.0 | ≤0.17 | 0.17~0.37 | 0.35~0.65 | ≤0.025 | ≤0.020 | ≤0.25 | ≤0.25 | ≤0.20 |  
| St44.0 | ≤0.21 | 0.17~0.37 | 0.50~0.80 | ≤0.025 | ≤0.020 | ≤0.25 | ≤0.25 | ≤0.20 |  
| St52.0 | ≤0.22 | ≤0.55 | ≤1.60 | ≤0.025 | ≤0.020 | ≤0.25 | ≤0.25 | ≤0.20 |  
| St55 | 0.33~0.41 | 0.17~0.37 | 0.50~0.80 | ≤0.025 | ≤0.020 | ≤0.25 | ≤0.25 | ≤0.20 |  
| CK45 | 0.42~0.50 | 0.17~0.37 | 0.50~0.80 | ≤0.025 | ≤0.020 | ≤0.25 | ≤0.25 | ≤0.20 |  
|  |  4.1.2 钢管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按GB/T 222的有关规定。
 4.2 冶炼方法
 钢管所用的钢采用电炉或氧气转炉冶炼。
 4.3 交货状态
 4.3.1 钢管通常以热轧状态交货,用户要求正火处理,需在订货时商定。
 4.3.2 如果钢管终轧温度与正火温度相同,认为满足了正火要求。
 4.3.3 如果要求钢管表面涂防腐涂料,应在订货时商定。
 4.4 力学性能
 钢管室温下的纵向力学性能应符合表7的规定
 表7 力学性能
 
 
4.5 密实性
| 牌  号 | 抗拉强度 Rm, MPa | 下屈服强度ReL, MPa | 断后伸长率 A,% |  
| 壁厚  mm |  
| ≤16 | >16 |  
| St37.0 | 350~480 | ≥235 | ≥225 | ≥25 |  
| St44.0 | 420~550 | ≥275 | ≥265 | ≥21 |  
| St52.0 | 500~650 | ≥355 | ≥345 | ≥21 |  
| St55 | 540~645 | ≥295 | ≥285 | ≥17 |  
| CK45 | 590~730 | ≥335 | ≥325 | ≥14 |  
| 注:当屈服现象不明显时,以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0.2代替下屈服强度。 |  
|  |  钢管应逐根进行涡流探伤检验,以检验钢管的密实性。需方如对钢管的密实性进行复验时,也可按GB/T 8163的规定进行水压试验,但最高试验压力不超过20MPa。
 4.6 工艺试验
 4.6.1 用St37.0、St44.0、St52.0钢制造的钢管,应进行压扁试验。根据需方要求,供需双方商定并在合同中注明,用St55钢制造的钢管也可进行压扁试验。
 压扁试验后,试样上不允许存在裂缝或裂口,钢管压扁后平板间距离按下式计算: 
式中:S-钢管的公称壁厚,mm; da-钢管的公称外径,mm; α-单位长度变形系数,对于St37.0,α=0.09;对于St44.0、St52.0,α=0.07;对于St55 ,α=0.06
 如果S/da大于0.15,该牌号钢的α值应减小0.01。
 4.6.2 根据需方要求,并在合同中注明,用St37.0、St44.0、St52.0钢制造,壁厚不大于8mm的钢管,可进行扩口试验。
 扩口试验在冷状态下进行,顶口锥度为30°、45°、60°中的一种,扩口后试样不得出现裂缝或裂口,扩口试样外径扩口率应符合表8规定。
 
 表8 扩口率
 
 
4.7 表面质量
| 牌号 | 扩口率    % |  
| 内径/外径 |  
| ≤0.6 | >0.6~0.8 | >0.8 |  
| St37.0  St44.0 | 10 | 12 | 17 |  
| St52.0 | 8 | 10 | 15 |  
|  |  钢管的内外表面不得有裂缝、折叠、轧折、离层和结疤,这些缺陷应完全清除掉,但清理处的实际壁厚不得小于壁厚所允许的最小值。
 允许存在由于制造方式所造成的轻微凸起、凹陷或浅的辊痕,但钢管的外径和壁厚必须在允许的尺寸偏差之内,且不影响钢管的使用性能。
 
 5 检验与试验
 5.1 钢管的尺寸应用合适的量具逐根进行测量。
 5.2 钢管的内、外表面需在照明下用肉眼逐根进行检查。
 5.3 钢管的检验项目、取样数量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9的规定。
 
 表9 钢管的检验项目、试验方法及取样数量
 
 
| 序号 | 检验项目 | 试验方法 | 取样数量 |  
| 1 | 化学成分 | GB/T 222,GB/T 4336 | 每炉一个试样 |  
| 2 | 拉伸试验 | GB/T 228 | 每批一个试样 |  
| 3 | 压扁试验 | GB/T 246 | 每批一个试样 |  
| 4 | 扩口试验 | GB/T 242 | 每批一个试样 |  
| 5 | 涡流探伤 | GB/T 7735 | 逐根 |  
|  |  5.4 组批规则
 5.4.1 钢管按批进行检验和验收。每批钢管应由同一规格、同一牌号、同一炉号的钢管组成。当需方事先未提出特殊要求时,碳素钢管可以不同炉号的同一规格、同一牌号的钢管组成一批。
 5.4.2 钢管每批为200根,剩余钢管的根数不小于100根时,单独为一批;小于100根时,应并入相邻的一批中。
 5.5 复验与判定原则
 对于拉伸试验、压扁试验及扩口试验,初验如有一项试验结果(包括该项试验所要求的任一指标)不合格,则应将该根钢管剔除,并从同一批钢管中重新取2根钢管复验不合格的项目,复验结果即使有一个指标不合格,则整批钢管不予验收。
 供方可对复验不合格的钢管进行正火处理,作为新的一批提交验收。
 
 6 包装、标志和质量证明书
 钢管的包装、标志和质量证明书应符合GB/T 2102的规定。
 Q/BQB 203-2003
 
 | 
| 附录A(资料性附录) 预计温度下的强度特性值
 表 A.1 St37.0、St44.0、St52.0牌号的钢管预计温度下的强度特性值Rp0.2
 
 
| 牌 号 | 预计温度下的强度特性值MPa |  
| 50℃ | 200℃ | 250℃ | 300℃ |  
| 壁厚    mm |  
| ≤16 | >16~25 | ≤16 | >16~25 | ≤16 | >16~25 | ≤16 | >16~25 |  
| St37.0 | 255 | 235 | 185 | 175 | 165 | 155 | 140 | 135 |  
| St44.0 | 275 | 265 | 215 | 205 | 195 | 185 | 165 | 160 |  
| St52.0 | 355 | 345 | 245 | 235 | 225 | 215 | 195 | 190 |  
| 注: 1  表列值为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0.2的估计值,未被证实。此值在计算时应考虑代入较高的安全系数(例:DIN 2413-1972版中适用范围为20%)。 2  对于大于50℃至小于200℃中间范围,应在20℃(见表7)和200℃之间线性内插,不随意凑成整数。
 |  
|  |  表A.2 St55牌号的钢管预计温度下的强度特性值下屈服强度
 
 
| 牌  号 | 下屈服强度,MPa |  
| 20℃ |  
| St55 | 355 |  
| 注:1  对于按DIN 2413计算壁厚的钢管,20℃时的强度特性值,可用于120℃以下的温度。 2  外径≤30mm、壁厚≤3mm的钢管,允许降低10MPa。
 |  
|  |  
 | 
| 附加说明: 本标准与DIN1629-1984、DIN2448-1981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。
 本标准代替Q/BQB 203-1999。
 本标准与Q/BQB 203-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:
 ――外径范围上限扩大到180.0mm;
 ――通常长度下限修改6m;
 ――加严P、S、Cu含量的要求;
 ――涡流探伤采用国家标准。
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。
 本标准由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提出。
 本标准由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起草。
 本标准起草人:杨新亮。
 本标准于1985年首次发布,1989年第一次修订,1994年第二次修订,1999年第三次修订。
 |